“时代真的不同了,可自己又不甘落后,只能是我和我的儿子同时起步,学着用年轻人的胆识去画画,或许还有救。”2011年7月3日,本刊记者走进山东艺术学院,倾听72岁的油画家路璋讲述他的艺术“三重门”。
从“路障”到路璋
2011年7月3日上午,一场急雨暂时缓解了济南的炎热,记者走进了著名画家、山东艺术学院退休教授路璋的家。由于身体状况欠佳,近些年来他很少与外界接触,“每天也就十点到十一点这段时间有些精神,说话多了就头晕”。
自从1979年调入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任教以来,路璋一直住在学校宿舍。当记者走进他的家里时,目光所及尽是与绘画有关的物件,油画、素描、雕塑、画册等占据了房子的大部分空间。
然而对于现在的生活,路璋和夫人却已经很知足。要知道,他的画作在业内是备受推崇的,《世纪大典》曾在2007年香港苏富比上拍出了1376万港元的高价。
但熟悉路璋的人都知道他近年来很少卖画。“过去经历的苦难挺多,现在已经看开了很多事情,只想安静地读书、读画、作画。”他平静地对记者说。
1939年9月,路璋出生于济南三里庄的一个普通铁路工人家庭。在他的童年记忆里,父亲曾在一个小火车站工作,每天上下班总是提着一盏“李玉和式”的灯。
他和哥哥经常在铁路车站边玩耍,在那个战乱不断的年代,时常看到日本兵穿着黄大衣、拿着枪押解中国人上下火车。后来父亲被日本兵无故抓了起来,关押在离家不远的一个牢房里。他经常给父亲送饭,对日本人的仇恨在那时开始萌生。
在后来的创作中,历史画成了他的主要方向。创作于1984年的《醒狮》足以证明童年的见闻为他提供的丰富素材。在他看来,自己的创作特点绝不是偶然形成的,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
然而早在少年时期,一个人生困境就摆在了路璋的面前。“我十几岁时就想当‘中国的列宾,苏里柯夫’,这个不合时宜的追求在五十年代的中国,可就自找苦头了。所以说自从踏上艺术学子之路我就处于逆境当中,我这个路璋的名字也就常被误认为‘路障’了。”
回首往事,路璋庆幸自己“还是有些任性的”,没有“被当时的艺术氛围所吞没”。
发华与沉潜:路璋的“U”选择
调入山东艺术学院之后,路璋逐渐开始了自己艺术创作的“复苏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直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他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精力,佳作迭出。
在历史题材画作《醒狮》中,路璋没有图解历史事件,而是重在描绘人的觉醒。画作中的铁路工人,有先觉者、未觉者、半觉者、麻木者,各有其貌,从精神到物质的双重奴役跃然纸上。
《醒狮》一经展出便引起广泛关注,随即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然而,双色球也就在这个发华的时期,路璋却选择了一条在别人看来难以理解的道路--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深造。
“中央美院U字楼的空气对我产生了如此大的吸引力,在这块艺术宝殿,接受大师们的指导,受益匪浅。我潜心研究了中外美术历史和现状,对以后的艺术观念和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推出了我的两件代表作--《发亮的眼睛》和《曲阜古道》系列。”
上世纪80年代前期,西方文艺思潮被大量介绍到中国,国内画坛开始出现多元化局面,“85新潮”随之形成。宽松而自由的艺术氛围极大地促进了路璋的创作。两年后从中央美院归来,他在历史画领域获得了更加充分的发挥。
在他看来,从事艺术事业既要在思维上有自己的根基,又要强调立意、与时俱进,方能有点作为。“我信奉对艺术的真诚和不断的探索与追求,别无选择。”
2007年6月29日晚上,“世纪归程--香港回归十周年慈善拍卖”在香港举行,拍卖会上推出的30件拍卖品全以香港回归祖国为主题,拍卖的部分收益将捐赠给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值得一提的是,拍卖会上最引人瞩目的拍卖品之一--巨幅油画《世纪大典》以1376万港元的高价拍出。
这幅高3.1米、长7米的巨幅油画,是由路璋发起并组建的山东四人团队共同创作的,其中包括他当时正在读大三的儿子路昊。
年过花甲再“起步”:他有适时而至的醇熟
“想当画家,这个童年的梦幻已成真,今年正逢山东艺专四十年校庆,我也年近六旬,漫步在校园老槐树下,颇有一番思绪……”路璋在1998年11月出版的《路璋·路昊油画作品》中如此写道。
在路璋看来,90年代学画的青年人一入手就是研究造型、色彩、形式,讲究激发,选用新材料,探索新概念,“有些问题我们苦斗了一辈子还没解决,现代人却在一幅画上就突破了”,这让他十分羡慕。
然而他是不甘寂寞的,在绘画上,他又揣着新的理想起程了。他开始“学着年轻人的胆识”去画画。
在他拿出的几幅近几年的作品中,名为《冬日》和《晨曦》的两幅油画引起了记者的注意。较之早年的作品《沂蒙山风景》,这两幅在选景上更为舒展、从容,无论表现的是春天的风物,还是雪景,宁静祥和之感都跃然纸上。
“‘好汉不提当年勇’,2000年的《二十世纪中国油画展》已经画了一个句号。我以‘起步’自勉,开始新的创作历程,因为身体欠佳,不再画人物了。好多历史画的构想也只能放弃。多以一米之内的风景、景物画为主,画的轻松随意。”路璋如此谈及近些年的情况。
在许多人看来,他的这些作品多关注绘画自身的东西,注重色彩、构成、肌理、用笔、刀味,在写实的基础上明显吸收了印象派、表现主义乃至抽象因素,对于中国传统绘画写意手法的发挥更是让这些作品有着适时而至的醇熟。
在2008年的几次通信中,前中央美院副院长、著名画家朱乃正如此写道:“翻阅画册与简序,对阁下之思绪颇有感,吾侪在瞬息变幻之现代潮流中当能尽力随进,已是难能可贵的精神。”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粤)B2-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粤)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
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2018]3670-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总)网出证(粤)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